科研与临床应 “亲密无间” ——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曾益新院士

作者:曾益新 院士        期刊:2015年-11月(59期)

        

曾益新 院士

      由广东省抗癌协会 、 美中抗癌协会(USCACA)、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癌 症》(Chin JCancer)杂志 联合主办的第 4 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将于 2015年11 月 5日 ~7 日在广州召开 。 在《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会前对 大会主席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院士的采访中, 曾院士详细解读了关于肿瘤精准医学时代基础医学与临床科研之间如何完美结合的前沿理念。

        肿瘤精准医疗需要临床与科研紧密配合

        在精准医学时代, 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趋势。而目前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 分子靶向治疗不仅能“杀灭肿瘤”, 而且能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 从而 “治愈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通过抑制癌基因信号、 延缓肿瘤发展, 进而使患者能够 “带瘤生存”。在不远的将来, 很可能将恶性肿瘤转化为糖尿病、 高血压一类的慢性病。要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各方面的投入和努力。首先, 我们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来协助科研工作的开展。但更为重要的是, 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才能保证我们的所有工作有效、 准确地进行。

        目前, 在基础研究方面, 肿瘤研究的发展极快, 几乎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关于肿瘤发生、 发展的机制在逐步明确, 肿瘤相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发展也是不断取得喜人的进展。在这样的条件下,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能有效地增强临床诊断的效率和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患者生活质量。而另一方面, 肿瘤细胞遗传背景不稳定和生物学行为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 这也导致了在临床工作中面对具体患者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这个时候, 我们就需要把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带到基础科研的实验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通过基础研究来解决临床中发现的问题, 将研究成果服务于临床, 达到临床上对于肿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曾院士在访谈中着重强调, 只有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 “亲密无间” 的合作, 我们才可能在临床上实现肿瘤的精准医疗, 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 让患者最大程度的获益。

        大会亮点介绍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 曾院士也对本次大会作了简要的介绍。继圆满召开了前三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后, 今年,大会邀请了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众多著名肿瘤学专家及学术精英, 包括美国科学院 院 士 Webster K. Cavenee,Inder M.Verma, Carlo M. Croce,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 郝捷院士, 詹启敏院士、 林东昕院士,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等。这些学术权威和专家的参会, 为本次大会提供了一个高水准、 深层次探讨问题的好机会, 为推进我国肿瘤研究的进步做出贡献。这些专家对于当前国内外肿瘤的最前沿、 最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肿瘤防治的新观念、 新进展和新资讯的介绍将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

        同时, 除了邀请各位专家在临床研究、 转化研究、 免疫学研究等多个领域进行一场高水准的学术交流, 大会还专门开设了 “journal development session”, 邀请了来自《自然·遗传学》(Nat Genet)、《癌 细 胞》(Cancer Cell)、《癌 症 发 生》(Carcinogenesis)的 多 位 生 物 医 学 期 刊主编与与会者在如何写作和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文方面进行交流。这也是本次大会的另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