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三月,为提高公众和患者对女性常见肿瘤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联合医学论坛网围绕卵巢癌防治热点话题,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
缤纷三月,为提高公众和患者对女性常见肿瘤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联合医学论坛网围绕卵巢癌防治热点话题,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
记者:相较乳腺癌、宫颈癌等女性常见癌症,卵巢癌的发病特点有何不同?
吴小华教授:卵巢癌的发病特点与乳腺癌、宫颈癌等其他女性生殖道肿瘤有很大的不同。在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中,预后最好的是子宫内膜癌,其次是乳腺癌,再次是宫颈癌,最后是卵巢癌。
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可以用3个70%表示,即70%的患者诊断时为Ⅲ期,70%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70%的患者在5年内死亡。
每年,中国新增卵巢癌患者人数近6万人,死亡人数近3.7万人,而且卵巢癌的发病率还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目前,针对卵巢癌尚无有效的预防、筛查方式。患者发病后难于被发现,卵巢位于盆腔深部且早期症状不明显。
此外,卵巢癌生长迅速,3个月内就可能从早期进展到晚期。
记者:建议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从临床角度是如何考虑的?患者对此建议的接受度如何?
吴小华教授:在卵巢癌患者中,约1/4~1/5的患者与BRCA突变遗传相关。本人曾牵头开展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收集了来自四川、广东、上海、山东、北京等地的826例卵巢癌患者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这些患者中28.5%的患者存在BRCA突变。
目前,卵巢癌基因检测技术成熟。患者一旦确诊,大多会被建议去做BRCA基因检测。对于存在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患者,会建议其一级亲属行基因检测,若存在突变,则分别建议在40岁、45岁时行降低风险的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存在BRCA突变的患者即便切除了子宫双侧附件包括输卵管和卵巢,仍存在一定的原发性腹膜癌发生风险。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携带BRCA突变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上卵巢癌。其中,BRCA1突变携带者终身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为57%,略高于BRCA2突变人群。因此,即便携带BRCA突变,也不必过度恐慌。作为BRCA突变携带者等高危人群,到了一定年龄,应定期监测B超、肿瘤标志物,以及盆腔磁共振等检测结果,这对于预防卵巢癌的发生非常有价值。
记者:卵巢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对卵巢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特色以及疗效请您向广大患者作一介绍
吴小华教授:多学科合作在卵巢癌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0%-80%的患者在诊断出卵巢癌时已处于疾病晚期,肿瘤可能已从盆腔扩散至上腹部。在手术已将肿瘤切干净的基础上,卵巢癌对化疗相对敏感。手术治疗是卵巢癌治疗的基石,肿瘤切得越干净,患者的生存率越高,尤其是实现R0切除的患者。
所谓R0切除即术后达到无肉眼可见的肿瘤。相关数据显示,R0切除的患者较R1切除的患者总生存率提高了1.7倍,较R2切除的患者的总生存率提高了4倍。R1切除是指残留灶≤1公分,R2切除是指残留灶≤2公分。
卵巢癌手术的开展涉及多脏器切除,需要多学科合作,这有待国家培养更多专业的妇瘤科医师队伍。
记者:关于卵巢癌术前术后化疗的应用时机及当前探讨的热点,请您作一简要介绍
吴小华教授:卵巢癌发现时大多处于晚期,绝大部分需要进行术后的化疗。其中,90%的上皮性卵巢癌需要进行术后化疗。
另有部分患者如Ⅳ期患者、体质差、年龄大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术前术后均需要进行化疗。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这是标准的治疗模式。
自2014年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即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分为化学维持治疗和PARP抑制剂的维持治疗。
对于维持治疗,学界存在一些争议:包括对新辅助化疗的争议;维持治疗有效性的判断标准,是总生存(OS)还是无进展生存(PFS);手术、化疗后是否需要进行维持治疗,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维持治疗等。
关于维持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手术切除肿瘤的干净程度,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患者是否用过血管靶向治疗药物等,这些对于卵巢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记者:目前卵巢癌靶向治疗现状和临床研究主要关注的热点是什么?
吴小华教授:目前,对于卵巢癌的靶向治疗,业内关注的热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PARP抑制剂。PARP抑制制剂针对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卵巢癌患者有效,特别是用于BRCA突变患者的一线维持治疗、铂敏感复发的维持治疗及后线治疗。
二是血管靶向治疗药物,它用于卵巢癌的一线或二线维持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是ADC类药物。2022年,FDA批准了一个靶向叶酸受体的ADC药物用于卵巢癌的治疗,该药目前已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耐药性的卵巢癌患者通过ADC类新型靶向治疗药物能够获得生存的获益。
除靶向治疗外,免疫治疗也是业内关注的一个热点。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为止,卵巢癌的免疫治疗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尚无一个适应症在国内外获批。因此,卵巢癌的免疫治疗仍在探索研究之中。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卵巢癌维持治疗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
吴小华教授:PARP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从过去的手术、化疗变成了现在的手术、化疗加靶向治疗的模式,进而延缓或防止了疾病的复发。
相关报道显示,一线维持治疗可为卵巢癌患者带来7年的长生存获益,奥拉帕利用于BRCA突变患者的7年生存率达到了20%。这是一个好消息,癌症患者治疗后5年不复发,在临床上即被认为达到了治愈,但这仅限于BRCA突变的患者。
目前,中国已有4款PARP抑制剂获批上市,包括尼拉帕利、奥拉帕利、氟唑帕利、帕米帕利。其中,一线化疗后的维持治疗可采用奥拉帕利、尼拉帕利,手术或化疗后的二线维持治疗可采用奥拉帕利、尼拉帕利、氟唑帕利。
2022年,美国FDA撤回了尼拉帕利、卢卡帕利用于铂敏感复发的没有突变的患者的维持治疗及后线挽救治疗的适应症,由此引发了业内很大的争议,即判断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治疗的有效性是看PFS还是OS,如果采用OS,上述药物可能没有适应症。
新奇的是,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类似研究取得的一个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尼拉帕利采用个体化剂量,无论是中国的突变还是不突变的卵巢癌患者,都能带来总生存的获益。所以,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尼拉帕利仍可以用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的维持治疗。
根据本人获得的最新消息,欧盟也没有改变尼拉帕利作为维持治疗的适应症。在此,也希望告诉广大卵巢癌患者,奥拉帕利、尼拉帕利和氟唑帕利作为卵巢癌的维持治疗在中国均有适应症。
专家简介
吴小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妇瘤科主任
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 首席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妇瘤专委会前任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理事
IGCS 国际委员会委员、亚太理事提名人
SGO 教育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
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妇产科系 客座教授
NCCN 国际审阅专家
Int. J. Gynecol Cancer,Cancer Medicine
J. Gynecol Cancer,中华妇产科学编委
中华临床解剖学等杂志编委
来源: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医学论坛网
编辑:Linda
审校:Catherine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