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评选出2010年肿瘤领域的12项重大研究和41项重要研究;2011年2月,《自然评论:临床肿瘤学》[Nat Rev Clin Oncol 2011, 8(2), 65~74]再次将视线锁定在2010年,邀请国外著名肿瘤专家就5个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藉此契机,本刊邀请国内专家进行了点评。对于肿瘤患者,我们一直未曾移开过关注的目光;2010年,我们看到进展、看到新的希望;2011年,我们怀揣着希望,迎着挑战继续前行。
在过去的十年中,肺癌治疗慢慢走上高效低毒路线。2010年,我们对肺癌的分子遗传学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还看到了在经过筛选的人群中,应用特异的靶点抑制剂治疗所获得的显著疗效。
•临床试验显示,在经选肺癌患者中,口服小分子癌驱动蛋白抑制剂治疗可获良好有效率,例如:吉非替尼治疗伴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者(图3、4),crizotinib治疗伴有EML4-ALK融合基因者;
•上述药物的获得性耐药机制处于在研阶段,研究者也正在研究新型治疗策略,以对抗耐药;
•将低剂量螺旋式CT用于肺癌筛查,大大降低了肺癌高危人群的疾病相关死亡率。
■点评
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
“ 分子病理分型引导真正意义的肺癌个体化治疗”
Nat Rev Clin Oncol肺癌年度进展报告展现了今后肺癌治疗的美好蓝图,那就是基于分子病理分型的个体化治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体现了进入分子靶向时代后,肺癌治疗分子病理分型将像目前的肿瘤组织分型一样成为常规。
2010年,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别验证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伴有EGFR外显子19、21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正如撒切尔(Thatcher)教授所说,这使我们“能清楚知道哪类患者可从该类药物中获益,从而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使患者和医生对治疗效果更充满信心。”循着这种思路,2010年最吸引目光的就是在NSCLC患者亚群中发现了EML4-ALK基因融合,并证实了ALK抑制剂对这类患者的良好疗效。多数情况下,该突变与EGFR突变并不同时存在,这就意味着,就肺癌靶向治疗而言,今后我们可筛选出两种人群,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使其获益。这两种高效的靶向治疗成功案例将给我们带来更多启示,进行更多探索。
目前,多种肺癌新分子靶标处于研究阶段,包括BRAF、AKT1、MEK1、KRAS、PIK3CA 和ROS等。针对不同的分子病理特征,肺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已导致并深刻改变了肺癌的主要治疗模式。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